高企認定不僅僅能提升企業品牌形象,促進市場價值,而且還能讓企業享受稅收政策。但是很多老板都陷入了很多誤區,下面就給大家解答一下。
誤區1 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占比總數30%
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占比總數30%
在舊版(2008版)高新認定辦法中,其中一條是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占企業職工總數的30%以上,這個在2008年以前是硬性要求,如今沒有學歷方面的要求了。
誤區2 要有特定數量的專利
新技術企業是一定需要有知識產權的,但是并沒有硬性表示一定需要有六件實用新型專利或一件發明專利,但知識產權的數量的越多相對會越好。所以企業若是只有一件實用新型專利,也是可以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
誤區3 知識產權只能使用一次
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榜單主要參考互聯網企業年度發展數據,評價指標既覆蓋收入、利潤、人力資本等財務指標,也覆蓋流量、活躍用戶數等業務指標。
數據統計采用了計算復合指標的方法,計算得出各家企業在企業規模、社會影響、發展潛力和社會責任四個維度上的得分,加權平均后確定排名。
誤區4 知識產權一定要拿到證書
很多企業的專利已經通過官方授權但還沒有領到證書,以為不能申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而錯過了申報時機。正確的做法是:只要通過官方授權的專利,即使沒有領到證書可以將《辦理登記手續通知書》或《授予專利權通知書》配合專利登記費及年費的繳費證明也可視同獲得證書。
誤區5 知識產權一定要在認定前三年獲得
如2019年申請高新認定,2011年獲得的知識產權也是可以的,只不過如果是二類知識產權如實用新型、外觀、軟件著作權等必須要確保之前沒有用于過高新認定即可,因為二類知識產權只能使用一次。
誤區6 首次認定很難,復審相對簡單
首次認定很難,復審相對簡單
在Z 新的高企認定辦法中,并沒有“復審”這個概念了?,F如今,只有初次認定和重新認定了,并且這兩者的要求和流程都是一樣的,所以并不存在初次認定很難,復審相對簡單這件事。
誤區7 研發費用占比每年都要達標
根據高企認定辦法中的規定,研究開發費用占比是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值,且Z近一年銷售收入小于5000萬元(含)、在5000萬元至2億元(含)、在2億元以上的企業,在對應階段的研發費用比值分別不低于5%、4%、3%要求。
比如,某企業2019年主營業務收入為4568.23萬元,其他業務收入為500萬元,營業收入為5068.23萬元(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該企業申請認定的研發費用占比要滿足第二檔4%要求,是申請認定前3個會計年度的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而不必每年的占比都符合。
誤區8 剛好3年的有效期
高新的重新認定是以三個年度為一個周期,每過三個年度,就要進行重新認定,否則證書將會失效。但千萬不要被證書上的認定日期迷惑了,只認年份,不認月份及日期,意思是說2016年的證書,無論它是1月1日發證還是12月31日發證,2019年都要重新認定。
比如說某公司高新證書上的發證時間為2016年12月31日,但也要在2019年科技廳公布的批次時間內完成重新認定,而不是要等到12月31日再去重新認定,因為那時可能就不會受理了;
又比如說某公司高企證書上的發證時間為2016年1月1日,也就要在2019年科技廳公布的批次時間內完成重新認定,而不是2018年就重新認定,即使這個證書看起來似乎已經超過三年有效期,也是不影響享受高企的相關政策的。
當然一般證書的發證時間都在下半年,這種情況可以忽略不計,但如果真的發生了,也不影響。
誤區9 研發組織管理水平是送分
在高新認定過程中,一說到“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這個話題,相信不少企業或申報專家對此不屑一顧:這東西有啥技術含量?這不就是那個傳說中的“送分童子”嗎?不就是在高校找個領導弄個產學研合作協議蓋個章然后通過百度下載一大堆看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研發管理制度就好了嗎?
其實不然,如果您真的這么想,除非您的企業知識產權以及成長性非常之好,否則認定不通過是極有可能的。
眾所周知,只要同時滿足了高新認定的八大條件之后,企業創新能力評價共計100分只要達到71分即可通過高新認定。企業創新能力主要從知識產權30分、科技成果轉化能力30分、企業成長性20分、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20分等四項指標進行評價。
知識產權和企業成長性共50分屬于硬指標,美化包裝的空間不大。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共50分屬于軟指標,發揮空間相對較大,能否通過認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軟指標的撰寫和發揮。
誤區10 成長性指標考核總資產
成長性指標考核凈資產和銷售收入兩項指標,總資產和凈資產是有本質差別的。
咨詢服務熱線:13841156862
聲明:本站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管理員刪除,謝謝!